

南嶼鮮浸粉歷史悠久。虹橋鎮(zhèn)有浸粉店鋪七八家,由于做工講究,面白細膩,滑溜爽口,生意極好。利用這些粉制成的面條好吃受歡迎,目前全國就有多個城市設(shè)有鱔魚面等類型的浸粉面館。

鮮浸粉的制作過程非常講究,也比較省力,不過如今人們將螺旋千斤頂應(yīng)用到粉食壓制過程中,不僅取得了和之前一樣的口感,還省時省力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其制作過程如下:
鮮浸粉的原料是大米,米需碾5遍,粒粒似珍珠般光亮。把米洗好浸泡半天后,在石磨上磨。磨之前在米中放置膠釀(牽頭,燙過的粉干頭)。磨好后用浸布把水瀝掉,放在木桶里攪拌,讓布巾裹好發(fā)酵。氣溫低時,四周鋪些稻草保暖。如果還是沒有發(fā)酵,把20個皮球大的原料放在鑊里煮一下,不能過度,煮三分熟即可。然后放在石臼里搗,搗好放在米床上捺、揉、搓,做成一個個30厘米長、直徑15厘米的圓柱狀粿。把“圓柱”粿放在浸粉筒里壓。
浸粉桶是由樟木挖空,高50厘米,底部嵌有細孔的銅質(zhì)底盤,稱粉鏡,以螺旋千斤頂(杠桿原理)擠壓。粉粿穿過銅孔成為細長細長、雪白雪白的面絲,一定長度后用手掐斷,放在加熱的鍋里,用爪籬撩起,以清水淋3遍,一絞一絞在竹簾上晾,然后用手托,翻翻松,不至粘連。鮮浸粉與粉干、細面不同,不用曬干,直接送往面店。
